Member-only story
《解構寫作模型:當AI遇上經典思維框架》
現在,人人都有免費可用的AI,諸如微軟Copilot、ChatGPT的GPT-4o-mini、Claude 3.5 Haiku等,這些寫作型AI都實在是可以當作我們生產力的墊腳石,然而使用這AI其實有隱形門檻。你現在AI助手的使用效果不好,只有一個原因:方法不對。輸入決定輸出,你在對話框裡隨便輸入一兩句話,就希望AI給你輸出高品質的文本,這是不可能的。就像領導安排下屬工作,還得詳細地交代清楚情況和要求。
其實我不管是去學校授課還是到各學校幫老師們上AI應用於教育方面的研習營,我知道現在大部分教學都主打所謂”直接針對痛點,上乾貨,去掉學習攏長的原理知識”等口號,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們都知道當我們學習一件事,好比數學科目,我們一定要將大單元的概念原理學習熟練,才能解應用題,而現在提示詞工程也就是應用題的最佳實踐,不是嗎?
所以我才花了不少時間一在整理各種提示詞寫作思路的筆記整理,也是希望我所教的學生對GPT這個工具能夠駕馭自如。
所以你必須學會跟AI助手的對話策略,不是零碎的提示詞,而是掌握系統的提問策略 — 通用、好用、有用的策略。AI大模型兩週年,我在這篇文章就幫大家彙整了許多提示詞思維絲路,徹底釋放AI助手的生產力。
2023年大家對提示詞很追捧,但現在大家都不提了,因為給提示詞這件事本身就不夠AI。夠聰明的AI應該能懂我的需求,它會自己思考推理。再者,AI進步速度很快,一次升級之後,可能以前給的提示詞就不管用了。比如說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請一步步思考」,現在就不太需要了。
面對現在聰明的AI助手,我們不用給零碎的提示詞,只要掌握基本的提問策略就行了。新加坡政府科技局舉辦了一場提示詞工程大賽,Shayla同學總結了一個COSTA的提問框架,獲得了冠軍。
COSTA就是一個很好的提問策略:
- Context(背景資訊)
- Objective(任務目標)
- Style(寫作風格)
- Tone(情感語調)
- Audience(目標受眾)
最後要交代清楚AI回應的格式要求(Response)。我們直接把一個問題按照COSTA的框架拋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