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資訊時代的孤兒

--

不知道大概有多少年了,我們進入了一個高度表演性的時代。每個人都努力把握在某個瞬間、某個時刻呈現自己人生特別光彩的一面,如果不夠有光彩,就用個APP美肌一下…然後學會了各種擺拍的呈現自己姿勢。

但我認為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始終有一很大的抵觸:

你人生中的那些灰暗的部分呢?
那些挫敗的部分呢?
那些糟糕的時刻呢?
甚至包括那些曖昧的時刻呢?

它們該怎麼呈現?

這幾年我一直在想,我該怎麼去面對現代這具備高度的表演性的時代,如果我想把我的想法傳達出去,必然一定需要加入這種表演式的東西嗎?

Stanford大學一位教授James March說了一句很有趣,他說:「我只推敲我的想法,我不推銷我的想法」

我在大學時聽到這句,希望以這要求自己,然而實然做不到。每次在講述自己的想法與論點時,我被迫得像是個推銷員一樣談論我的想法;然而這經常是令我不安的過程。

因為我害怕我漸漸因此成為Robert Musil寫了一本書《沒有個性的人》所說的那種人

他這本書描繪了19、20世紀初,整格德意志帝國興起過程中,一位個人單體面對巨大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這些人們被迫成為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也因此他們可以輕易成為各種政治動員的單體,去跟著一起進行各種狂熱吶喊的受害者。

從2008年iPhone 3G發售、Facebook正式於台灣普遍流行起來,我知道我開始面臨一個巨大技術革命浪潮,我常感到,我內心渴望相對穩定有秩序的平續,一下子就被FB Message、Line、IG毀掉了;就是每天我得被迫塞進乳此多的資訊。當這些資訊、電子郵件和Line的未讀訊息像我湧來的瞬間。我突然想起狄更斯筆下個《孤雛淚》

自繪於2011/11/28

生活在19世紀的倫敦,可以享受到工業秩序興起過程中生產力提高,但同時你要容忍倫敦上空的濃煙、容忍必須要失去的內心的秩序和安寧感。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