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浪潮下漸趨式微的客家母系社會

哞拉圖 Guenter
6 min readMay 31, 2019

--

我是一位在台灣的長大的男生,從小衣食算無虞,懵懂懵懂才知我說的是客家話,大過年親戚來考驗腦力,阿公、阿婆(ㄆㄛ˙輕聲)、阿舅、阿姨婆、長工...等等,但那是民國100年前,現在台北這種場面沒了,加上老人家年紀大了走的走,小孩子各自打拼下,這些當然都省了,且世界現代化浪潮大家死命地抓住Globalize,沒人在學Hak-kâ-fa,自然自己也忘當初會講流利的客家話。

國家禮服廢除後

以前小時候大過年的甚至可以看到家族內長輩,連自己媽媽都穿著所謂旗袍(Cheongsam 音近廣東話的長衫),每件旗袍如花似開,直到2003年以「因時空環境變遷,皆已不合時宜;基於服飾文化宜由生活禮儀及美學為教育及推廣,毋須以法律強制規範,無繼續實行之必要」旗袍,大家剛好漸漸沒那麼熱絡的聯繫-因為大家長也隨年走了。

我家是母系社會為底行冠夫姓的客家人

應該是隨著乾隆年間,我自己認為隨著族內內鬥,而在17世紀左右來到台灣開闢的分支之一。小時候還印象很深刻看著族譜,阿婆(祖母)很開心的說我是趙匡胤第54代,數還數得出來,那其他人呢?我看族譜頂多是地區+姓氏,如貴州楊氏、四川杜氏輕輕帶過。直到近代19世紀中末才有全名;我阿婆也說以前是有錢人家的大小姐才有名字。我賴順娣也是很幸運才有的,且沒帶那種數數字意味,如一二三四,要不想想大家怎麼叫你媽媽和外婆?---"阿枝?四妹?" ---對。

同樣一家族大家長,比起其他女生們,阿婆的名子顯得十分貴氣,但因為祖父他承襲了中華文化很不好文化之一…三妻四妾,儘管到了民國不合法,他最後還是娶了阿婆的妹妹為妻,這關係令她們姊妹長達四、五十年到了2003年阿姨婆過世也沒講話。當然這是我接收和在旁觀察感知到的消息,真實不知道。或許也沒必要知道。

阿姨婆就是大家也是低調講,甚至人走了也才留那麼一張照片,要我Phososhop掉,我還是留了原檔藏了起來。

乘載了上代思維加上未文革的封建制度

說來我們日已習慣的服裝百百種,就有個聲音我已經記住但忘了誰說的,甚麼人穿甚麼的衣服,說怎樣的話試圖警惕我自己。可惜台灣學術浪潮奔放那年代早就在我爸媽那年代過去,我開始有自我認知和發話早就來到了西元2千年。全球瘋數位化誰管你傳統文化。

從小朋友要學端茶、送水、砌茶。現在紅茶一包解決都很方便。小朋友吵丟個ipad、平板解決。但這在家裡是男生情況。若是女生,真的要學的東西超級多。當然也在西式化浪潮抵達台灣之前,我媽和阿婆們盡力做了很好的標竿。要不到了現代,我很有可能是單親家庭,至於跟誰不確定。

母系社會下的客家重男輕女

雖然整個過去華人都有這傾向,最疼兒子,結果最後在照顧長輩的是女兒...等等故事接耳熟能詳。但也聽過過去曾要做「令趙家光宗耀祖的好媳婦」加上客家人莫名愛當官。所以各個嫁出去媳婦既要精明能幹也要懂得服伺丈夫、親家,到現代根本是長年「修行」我認為。

因此男丁成了全家資源集中處,像我是唯一長雖又長子,我小我兩個姊姊9和11歲,我小時候有意識到自己資源,儘管在怎麼有限,分配權還是能分得多些。但相對我也因此要扮演好我身為男丁角色。講話、坐姿端正、炯炯有神別無精打采、多曬太陽、好不容易被逼攝取一堆鈣質後勉強長到185,但現代連年號都逐年變了。對於這些也真漸漸淡忘。然而也有耳聞誰家誰誰誰,資源浪費到誇張,送出國#$@^@^@#@閒言閒語一堆不提。

我記得以前自己的解讀,反正世間萬物時間都在走,我們只不過是經歷了一次傳統文化信仰崩盤,然而在這情況原本信之為信條的婦女一時間問起自己年輕時有想做甚麼(如我常問我媽年輕時沒想幹嘛?幼稚點,天馬行空都好,反正現在網路很發達。),最常回答不曉得,漸漸寄託於宗教,或許我媽這代就在中西方文化衝突,到了姐姐1990-千囍年看到台灣經濟泡沫化更之靠自己。

拿得到同樣資源下比,我實在是輸兩位姐姐太多,不管生理和心理素質皆是,有點馬後炮,但我只祈和記得十幾歲跟我姊說的話,反正我這生應該是不會有婚姻和子嗣,自然資源以照顧家中小朋友為主。

近日阿婆身體微恙,其實心裡早有準備,我媽一句話:「就還差那口氣在。」大家都粉飾得很好,對於這婆媳間母親也盡最力氣,只能慶幸我是男生不需要接收一些太複雜又灰色地帶的做人處事道理。雖然我無法如阿婆她期待著我29歲也許該有老婆給她抱個孫子,甚至連我之後沒念理科轉人文藝術都還瞞到現在。但她也真很努力和教養大家了。我心裡也默默OS,到另外一邊別管阿公先跟自己妹妹和好吧。
(反正我也賭這類型絕對不在親戚關注興趣名單內:P)

剛好現在大家能抒發管道之多,Po臉書、IG、snapchat、推特。但我想還是寫寫篇文,短訊息的假參與過於表面。我寫此文紀念我阿婆,也希望未來無論性別大家應能爭取同等權利和資源分配才正式文明和現代化。

後記:

堅持己念挺累得,如我3D畫風走寫實卻不出國,退回在亞洲要Q不走日系萌說實在折騰死自己,但或許是很多人不願意拍照的那瞬間,我憑印象拍吧。

隨意憑印象畫了小時候最喜歡的地方,是我外公外婆位於苗栗後龍?還是豐湖村的山上?我只記得這是令我感到平靜的地方,這裡的蟑螂還比都市的蟑螂禮貌的多。儘管這裡隨著家裡大排檔一劇曲終人散,最後更在2000年後一次莫名道路拓寬而消失。

當然挑戰接續而來,如前陣子台灣到處歡歌同婚通過,但世界另一邊外語則以下論述來看待這件事情:

Perhaps, Taiwan stands up for the marginalized in their community because they themselv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marginaliz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y Grant Nordby

或許台灣不斷在各大社群中支持所謂邊緣化族群是因台灣自己意識到正被系統化地從國際社會中邊緣化。

--

--

No responses yet